2016年7月30日 星期六

階級世代: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


之前念了一些小孩教育相關的書,和大家分享一些心得

這一本「階級世代」,主要是從美國的角度去分析為什麼之前好像大家都有機會在不同的社會階級流動,現在這個流動好像停滞了?從家庭、教養方式、學校、社區等面向來討論,每個章節都分為案例的分享和實証的分析,引用了許多論文資料來佐証。

裡面提到了一個地理隔離的概念,以前同一個學區裡,龍蛇混雜,不過社區間的感情很好,會共享資源,雖然還是會有貧富差距,可是大家至少還有機會可以玩在一起。現在很多新興住宅區的形成,學區內的家庭的社經狀況會比較類似,會造成貧富間隱性資源取得上根本性的差異。(這個現象不知道在台灣有沒有發生?離開學校太久了,不過以前小學、中學,真的班上什麼人都有,有中途就跳級消失的,也是中途就去混幫派的)

總結整本書就是在討論資源獲取的差異,進而使得貧富之間的狀況更不易改變;所以人脈真的很重要,這才是人生中真正的財富,小孩的學習對象不一定要是父母,學校的老師、球隊的教練、教會的牧師都可能對他們的人生有長遠的影響;而問題的解決,也有更多可以詢求協助的對象。

最後,引用本書中的一句話「拉拔孩子長大,需要整個村落的力量」,當父母的人脈,建立了一個又大又廣的協作網路後,對小孩來說,就像有了一個安全氣囊,在人生中的各種衝擊或意外,都有人可以從各個方向拉他一把。

五招搞定親子教養 ~ 讀書心得




來整理一下最近念的有關親子教養的東西,
因為太雜了,等有空再一本一本來分析

親子的教養追求的是最後的結果,
不需要求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對的,
否則常常會培養出一個只會by order而不能獨立思考的小孩

就像騎腳踏車一樣,看著遠方的目的地,雖然不一定騎得很直,但最後一定會到達
而一直看著腳下的標線,雖然感覺很踏實,但是更加危險,不是嗎?

以下的歸納的重點

1. 保持愉快的心情

情緒有感染力!
小朋友是很敏銳的,照顧者的心情好不好,很容易影響到他們
而且,身邊的其他照顧者,也會被你所影響
所以,當真的快要爆走了,先離開一下,整理情緒
否則,場面很容易就失控了!

2. 照顧者要互相放個假


就像長照服務提供喘息照護一樣,照顧者也要輪流放空
腦袋要空閒時才能思考事情,照顧會更有品質
才不會整天被雜事追著跑,自我評價越來越低
甚至覺得一事無成,那情緒就很容易爆發
所以還是要維持一些自己的興趣和活動

3. 不要漫無目的的讚美,而是要定義行為


生活中常常都會聽到照顧者不斷的稱讚小朋友,
「你好棒、超強、第一名...」
當稱讚變得廉價,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應該是針對言行舉止,確切地表達出是哪兒做對了很好,
例如:最近妹妹想睡的時候,姊姊都會去親親她拍拍她,
就可以跟她說,這樣很好唷,你現在會「照顧」妹妹了

妹妹喜歡玩姊姊的大象玩偶,不過一開始姊姊都會搶回去,
這時和姊姊說:
爸爸知道這是你的大象,如果你現在不需要玩,
可以讓妹妹玩一下嗎?
她想了一想說好,馬上給她一個正面的回饋,
這樣很棒喔,YUKI現在學會「分享」了 (再慢慢向她解釋定義)

小朋友對於新習得的技能,一定會樂得不停練習
而不要在她心不甘情不願的時候強迫她做,
例如:丫你現在那麼大了,還玩什麼大象玩偶...搶過來給妹妹
她只會更害怕本來是自己的東西,一點一點被分掉

4. 小朋友做錯事時,避免無謂的漫罵

在門診常常聽到父母看到小朋友哭鬧就開始罵!
之前在家裡不是都練習過了嗎?你不是有看巧虎看醫生?
再哭下去爸爸媽就不要你了,你就留在這兒陪醫生阿伯!
(當然父母都想要孩子在外人面前表現得落落大方,
不過這樣的罵法,只是減低父母心中覺得丟臉的感覺,
對親子關係是大扣分的!)

當兩方有任何一方爆走時,都是聽不進人話的
當現場無法安撫下來時,就回家再用一些玩偶來扮家家酒
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來達到重現案發現場
再和孩子討論是不是有其他的解決方法

聽到照護者說不要自己了,一開始可能還會害怕
而說久了,就會覺得我們親子的關係也不過如此
到後來就覺得無所謂了,反正我就繼續壞下去

5. 建立小朋友對自己負責的態度

條件交換,是照顧小朋友時常犯的一項大忌
「你乖乖刷牙,等一下就可以玩玩具了」
「你好好吃飯,等一下可以看一集巧虎」
「你考100分,我們就去買台iPad」

當小孩的快樂和幸福感是建立在外在的事物中,
這危險的平衡總有一天會崩解!

「我要先玩玩具,不然我不刷牙!」
「我可以邊看巧虎邊吃飯嗎?」
「上次拿了iPad,這次可以買MacBook Pro嗎?」

最理想的就是讓他了解這個行為背後的好處,
「不刷牙就和前面進去的那個弟弟一樣,蛀牙痛痛」
「不吃飯肚子會餓餓,等等玩遊戲要一直休息耶!」

<< 結論 >>

看很多書之後,才發現很多技巧好像很簡單
但是實際操作下去,要多幾次才得心應手
而且,很多大人也不一定做得到!像學習這塊...

好像到了醫院後,才覺得念書有趣,
之前都是被考試追著跑,
而當國考過了,家專過了...還念書嗎?

念得比以前還多,還廣...因為是從心裡愛上看書
嘮叨了那麼長一段,希望對大家有些幫助

2016年7月22日 星期五

培養會思考的小孩

其實大家都是在當了父母之後才開始學習怎麼當個好父母,
我們家老大在生了妹妹之後,有時也有些出乎我們意料的行為,
撕書、突然間的爆哭、亂丟東西等等;

中間也有偷偷consult過兒童心智科的學姊,自己也有找些書來看,
發現這本「培養會思考的小孩
提出的觀點(Interpersonal Cognitive Problem Solving)的確可以試試,
雖然GOOGLE了一下,這個理論基礎早在1979年就有人提出還發了論文,
不過好用的招式應該歷久彌新。

ICPS技巧:(其實有點像家醫科教科書裡的Let's Hear模式)

  1. 認知自己與他人的感覺。
  2. 知道及感覺到人際問題。
  3. 產生替代的解決方案來解決問題。
  4. 了解意義與後果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能夠透思考歷程來解決問題。
  5. 瞭解他人行為的意圖及結果。
  6. 瞭解個人行為與感覺間的交互影響、以及他人的行為與感覺間的交互影響。
理論說起來簡單,實際要做起來,書中也提供了按步就班的方式:
  • 增加孩子的詞彙量,讓他們能夠表達心中的感受
  • 透過遊戲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孩子體認到每個角色的情緒變化
  • 遇到事情時,不要第一時間就想幫孩子解決問題,而應該了解當下的狀況
  • 試著讓孩子各自表達他們的感受,並討論是不是有解決的方法
  • 如果場面很混亂,回家之後,也可以用玩偶角色扮演,想想是不是有其他的解答
  • 最後,提供孩子們,他們想出來的方法,可能對方會有什麼反應及結果
我覺得最難的就是要克制住自己想幫孩子解決問題的那個衝動!
可能父母一出手,事情就在三分鐘畫下句點,
在那兒討論或角色扮演,沒有個十幾二十分鐘,不太可能搞定。
然而,孩子自己解決一件事的成就感,這是沒辦法取代的...
就像他們第一次自己吃飯、第一次不用穿尿布一樣

畢竟,父母不可能陪他們一輩子,過度自以為是的保護,
只是讓他們更晚成熟而已。
而當他們在進入學校後,在社會化的過程中,
如果只是用不恰當的行為來表現自己的情緒,
更容易會被團體所邊緣化或是貼上標籤。

最後,我們的美意反而成為他們成長的阻力,
這一定不是大家所樂見的...
所以,試試看吧,我覺得真的是不錯的技巧。

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更快樂


這本書已經紅了好一陣子了,網路上也很多書摘在討論,
來分享我自己的一些心得

大家都希望生活過得快樂,但是怎樣才是真正快樂呢?
從小到大的教育中,常常都是叫我們先苦後甘,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但是真的如此嗎?

就像爬山一般,當你只關注著要登上頂峰,就可以把前面登山的辛苦一掃而空;
然而,你永遠不知道人生中每個山頂的景色如何...
有可能,登頂時,已經風雲變色,完全沒有展望;
也可能,這個山頭本來就是被植被包圍的鳥山頭!
那你之前所受的苦,值得嗎?

書中提出了這樣一個圖形 (我用自己的話稍微改寫了一下)
週遭的朋友,很多都是先苦後樂型的,希望現在付出的苦痛,能換來未來的美好
當然也有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對未來的事就不想了,反正哪天就世界末日了
一些憂鬱的人,可能就對現在及未來的生活都不抱希望,活在痛苦的迴圈中

而一直快樂下去,當然就是我們所追求的



但是,要怎麼做呢?

快樂的反面,是不快樂嗎?
快樂的反面,是無感...

為什麼小BABY,可以玩著家中的遙控器或是爸爸的皮包,就很開心
因為他們不斷在探索這個世界,對每樣東西都抱著好奇且珍貴
當我們把這個開關關掉時,生活就變得一成不變,只能冀望未來的救贖
其實,有很多值得我們感謝和珍惜的,就在我們的習以為常中!

一旦我們可以享受當下,更可以成就自己未來的快樂,
就無處不快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