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8日 星期一

1000萬人都說有效的輕鬆戒菸法


最近診所要開始看戒菸門診了,把好久之前看過的書再從圖書館借來看!
把心得整理一下,之後衛教的時候可以用。

這本書的作者也是很奇葩,本來是個成功的商務人士,不過深受菸癮所苦(每天最多抽100根,一共33年);就當他發現了「輕鬆戒菸法」後,開始從事戒菸的事業,現在他的付費戒菸機構遍布各大洲 (目前台灣還沒有)。

一般寫心得都會直接寫結論,不過這本書不能這樣用!因為前面的鋪陳太重要了,如果直接跳結論,想要戒菸的人應該會直接上一頁跳出了。

1. 吸菸是一個社會共業

在電影、電視劇中,常常為吸菸人營造出一種很酷的形象,或是像以前萬寶路廣告中深植人心的牛仔形象。有壓力、心情不好、工作繁重時,就應該來一根,才有辦法解決事情。甚至是大家朗朗上口的「飯後一根菸,快樂似神仙」。這些都是洗腦的方法,有時連不吸菸的人都會被這樣的刻板印象所深植人心。

而當大家都被洗腦之後,最後變成潛意識,進一步成為戒菸的壓力,連沒吸菸的人都會覺得戒菸的時候很痛苦,更何況是正在吸菸的人,原本心靈寄托的東西,突然被抽離後的恐懼感,也會讓人無法跨出第一步。

2. 吸菸就是吸毒

作者這種說法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言過其實,但是就生理學的角度看來,也不完全錯誤。雖然菸不是在管制的毒品之列,但是吸菸就是對尼古丁的成癮,並從生理上的依賴,變成情感上不能切割的一個部分。

從上面的論述,作者提出了戒菸時的兩種毒蟲:心理依賴 (大毒蟲),尼古丁成癮 (小毒蟲)

3. 破除迷思 ~ 消滅大毒蟲

書中絕大部分都是在處理這個部分的問題,舉証精采,礙於寫太長沒人會看,我只節錄一些看了很震撼的文字,有興趣真的推薦可以看看這本書。

不用再跟吸菸的人說對身體不好了!因為他們早就知道了,只是抱著逃避的心態,想說我的運氣應該不會那麼背吧?或是說隔壁老王抽了50年都沒事,還不是好好的。換個角度問問他們,你平常會逆向開車或闖紅燈嗎?如果你連過馬路都要左右看一看,為什麼要做一件一定會危害到你生命的事情呢?

抽菸可以解除壓力?其實抽菸本身就是一件壓力,菸抽完的時候要去哪兒買是種壓力、到禁菸區開會時是種壓力,覺得壓力緩解只是尼古丁在騙大腦而已,當體內尼古丁濃度下降時,又是更大的壓力。所以抽菸的人就像是買了雙高級皮鞋,不過不合腳又不敢退貨,只能在脫下鞋子時孤芳自賞,就像只有在抽菸時得到了解放,卻不敢試試看戒菸一樣。

抽菸可以排解無聊?很多抽菸的人都會說,工作很累,中間休閒就那5-10分鐘,抽根菸剛剛好可以排解無聊,順便提神醒腦一下。這些片段的時間可以做很多事,看一小段書,聽一段廣播,或是去走走找個寶可夢?要認知道抽菸本來就是一個無聊的行為,長期抽菸之後,血液中的一氧化碳濃度升高,更會讓人昏昏沈沈,處於一種不太想做事的無聊狀態。

抽菸可以放鬆?這個理由也很常被提到,但是你回想一下,如果你一天的時間,就只有抽菸時能得到放鬆,那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有壓力的;在你還沒有菸癮之前,你就不放鬆了嗎?還是你已經被尼古丁綁架,不知道怎麼放鬆了呢?

抽菸是一種社交活動?在以前可能是,但是現在,越來越多場所不能吸菸了,而且菸的取得那麼容易,巷口的便利商店就可以買到了,那種稀有而造成的階級假象已經不復存在;你還在覺得要抽菸才可以搏感情嗎?

只有當你從潛意識認為不再需要吸菸,才能好好處理尼古丁這個小毒蟲,生理的戒斷最多只要三週就搞定了,但是心理是一輩子的,只要環境的誘因出現,就可能再回到吸菸的路上了。

4. 錯誤戒菸法

這一段對我的衝擊是最大的,因為以往習慣使用的衛教手段都錯了,我們說明如下:

A. 意志力戒菸法
這個是最常聽到有人說的,我就靠意志力戒菸,我都可以參加馬拉松了,要克服菸癮一定沒有問題!但這就是最大的問題!當你把戒菸的層級提升到「意志力」階段,那麼表示你做出了一定的犠牲,表示你在心裡還是眷戀著吸菸的這個活動;就像使用意志力減肥一樣,你一定是眷戀著那不忌口、不運動的生活,而不能享受當下健康飲食、健康運動,當環境一改變,潛意識就會再去找那個你熟悉的溫柔鄉。

B. 減量戒菸法
一樣是依據作者的理論推導,當你不能享受無菸的生活,減量戒菸就只是讓你更享受剩下那幾根香菸的時光,而不是避免戒斷症狀的產生。就像有些人辛苦工作,就為了一年一次的特休,可以出國去放空幾天;但是換個角度想,為什麼不能享受工作的時光呢?為什麼工作就要和累、辛苦、壓力畫上等號。
如果想法不改變,那即使你最後一天只抽一根菸,還是不可能成功的。

C. 替代療法
不論是嚼口香糖讓嘴巴有事情做,或是去大吃大喝排解壓力,還是手指中間一定要夾個東西,都代表著你放不下;你覺得這些都是為了撫平心中的傷,可是你有換個角度想過嗎?心中真的有傷嗎?還是這些都是自己營造出來的假象?

5. 輕鬆戒菸法

作者提供的輕鬆戒菸法,就只有兩點:
  • 決定今後不再吸菸
  • 不再質疑這個決定,為戒菸而高興
所以,引用最近蔚為風潮的一句話來總結作者的核心概念,那些你認為的抽菸的好處,還是不能放下菸的理由...都是「假的」

6. 其他的協助

家人/朋友的幫助很重要,在前三週尼古丁戒斷期間,身體的不適可以有人談談,而大家也可以同理你的不舒服,這樣動機會更充分;另外,不論你是不吸菸,或是戒菸成功的人,都應該對還在抽菸的人,抱持著一種「慈悲心」,而不是去睥視他、唾棄他,這樣只會造成他的壓力更大,進而更需要尼古丁的慰藉;多一份關懷,說不定他正在戒不戒菸的決定中徘徊,就可以把他拉出來了。


最後來總結一下我的心得,作者以砍掉重練的方式來重新架構吸菸者的認知邏輯,希望他們從心中就愛上無菸的生活;這樣的風險很高,想必很多人也是一笑置之。但是,你們這些不敢踏出第一步戒菸的人,有什麼資格可以笑作者?本來就沒什麼好失去的了,戒菸不成功,你們也只是回到老菸槍的生活,如果成功了,那你在健康、金錢、自由所得到的回饋,都是賺到的不是嗎?

另外,也跟大家廣告一下國民健康署的戒菸服務計畫,有想戒菸的朋友,也可以就近諮詢,或撥打免費電話 0800-63-63-63

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這次來介紹一本簡體書,
過一段時間再來寫怎麼買簡體書好了...
不然台灣常常缺書,都要等很久

這本書名翻譯的真是太神奇了!
英文原著的名字是:
"The Go-To Mom's Parents' Guide to Emotion Coaching Young Children"
Go-To Mom's 是作者經營的一個親子教養的網站。
因為台灣沒有翻譯,就去找了簡體版的來看

主要在講述的是照顧者如何讓小孩可以完整表述自己的情緒,
書中稱為「情感引導」,雖然書名翻的有點怪,但是內容還不錯,
幫大家整理一下

一開始不是介紹要怎麼做情感引導,
反而是把一些錯誤的父母教養方法提出來討論,分述如下:

  1. 控制型父母與放任型父母:作者希望達到的就是中庸之道,而不是過與不及,這樣兩種父母在生活中其實很常見。控制型就會常用威脅和命令的語氣對小朋友說話,例如:不要吵!全都給我閉嘴!三天不淮你們玩電動了!我數到3,把東西給我整理好,1、2、3!;放任型就是放牛吃草,反正孩子就是會瘋會野,不用管他啦,長大就會學好了。
  2. 輕視、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這個錯誤我有時候也會犯,常見像是小朋友跌倒了,特別是男生,一坐在地上哭,就會被斥責...哭什麼哭,有那麼痛嗎?屁股拍一拍自己站起來!長期下來,孩子就不願意和你分享情緒了,反正爸媽也沒有好好想理解我。
  3. 採用外部的獎賞:作者一直刺到我的痛點呀!每個錯誤我好像都犯過...這個大家應該也很能體會,像是乖乖吃飯就可以看電視半小時;考試第一名就買台iPad;乖乖看醫生就可以拿到一顆糖果/貼紙...長久下來,孩子不會認知到做這件事有什麼快樂,而是為了得到後面的獎勵,就像我們這年代的人,讀書真的有樂在其中的,可以在下面回覆一下...大部分人都是為了得到知識之外的回饋吧?
  4. 以消極的後果做為處罰:作者在這段定義了兩種後果,一種是消極後果,一種是直接後果;例如:下午玩太瘋,結果晚餐睡過頭,沒吃到飯,肚子很餓,這是直接後果;而爸媽爆氣,說你那麼壞,明天不帶你去動物園了,這是消極後果。長期使用消極後果做為處罰的手段,小朋友只會更不敢面對錯誤,而選擇逃避或說謊...誰知道我今天不小心打破杯子,是不是就要沒收我的電動玩具(如果只是要求協助清理杯子的碎片或是把地板擦乾,小朋友會那麼恐懼嗎?)
  5. 消極的教養方法:遺棄(你那麼壞,媽媽不要你了)、體罰(當孩子還沒認知道做錯什麼事,就是一陣毒打)
接下來就提到情感引導的步驟:(這段標題也不是一看就了解)
  1. 播下種子:其實就是設定規範,清楚明白地跟孩子說明你的要求,這樣才不會讓小朋友誤觸父母的雷區。
  2. 觀察和判斷:其實就是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個性如何、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並判斷在事件發生時,父母何時要出手介入。
  3. 聆聽:避免有評判性的語言,讓小朋友可以好好把他想的說出來。
  4. 發現並理解孩子的感受:對小朋友的感受給予適當的回饋,就像看診時要去同理病人不舒服的感覺一樣,小朋友會更願意把他對這件事的看法或他的感受說出來。
  5. 引導孩子解決問題:這段其實看「培養會思考的小孩」會有更詳細的論述,主要就是不要一直想幫孩子解決問題,你能幫他多久?只是讓他學會獨自處理事情的時間往後延罷了
書的後半段,就分述從嬰兒期、2-3歲、4-7歲,在教養上應該注意的重點。並提出一些例子做論述,使用上面提到的方法來處理。這部分寫得有點雜,有興趣的可以再聊聊。

最後,以「無條件的愛」做為結尾,為人父母是世界上唯一不能辭職的工作,讓孩子有個不論是生理、心理或社會上的避風港,何時何地都願意去理解、傾聽孩子,並和他們一同成長。

當然,也別忘了留些時間給自己和配偶,工作都需要休假了,何況是帶小孩這一輩子的事業,沒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只會讓照顧的品質下降,爆走的機率上升而已!

小小的附註一下,小朋友對情感用辭的表達,有本書很值得推薦,可以在遊戲中學習到許多不同的情緒用字,以及會有什麼樣的表情,叫"Who is Happy?"


2016年7月30日 星期六

階級世代: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


之前念了一些小孩教育相關的書,和大家分享一些心得

這一本「階級世代」,主要是從美國的角度去分析為什麼之前好像大家都有機會在不同的社會階級流動,現在這個流動好像停滞了?從家庭、教養方式、學校、社區等面向來討論,每個章節都分為案例的分享和實証的分析,引用了許多論文資料來佐証。

裡面提到了一個地理隔離的概念,以前同一個學區裡,龍蛇混雜,不過社區間的感情很好,會共享資源,雖然還是會有貧富差距,可是大家至少還有機會可以玩在一起。現在很多新興住宅區的形成,學區內的家庭的社經狀況會比較類似,會造成貧富間隱性資源取得上根本性的差異。(這個現象不知道在台灣有沒有發生?離開學校太久了,不過以前小學、中學,真的班上什麼人都有,有中途就跳級消失的,也是中途就去混幫派的)

總結整本書就是在討論資源獲取的差異,進而使得貧富之間的狀況更不易改變;所以人脈真的很重要,這才是人生中真正的財富,小孩的學習對象不一定要是父母,學校的老師、球隊的教練、教會的牧師都可能對他們的人生有長遠的影響;而問題的解決,也有更多可以詢求協助的對象。

最後,引用本書中的一句話「拉拔孩子長大,需要整個村落的力量」,當父母的人脈,建立了一個又大又廣的協作網路後,對小孩來說,就像有了一個安全氣囊,在人生中的各種衝擊或意外,都有人可以從各個方向拉他一把。

五招搞定親子教養 ~ 讀書心得




來整理一下最近念的有關親子教養的東西,
因為太雜了,等有空再一本一本來分析

親子的教養追求的是最後的結果,
不需要求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對的,
否則常常會培養出一個只會by order而不能獨立思考的小孩

就像騎腳踏車一樣,看著遠方的目的地,雖然不一定騎得很直,但最後一定會到達
而一直看著腳下的標線,雖然感覺很踏實,但是更加危險,不是嗎?

以下的歸納的重點

1. 保持愉快的心情

情緒有感染力!
小朋友是很敏銳的,照顧者的心情好不好,很容易影響到他們
而且,身邊的其他照顧者,也會被你所影響
所以,當真的快要爆走了,先離開一下,整理情緒
否則,場面很容易就失控了!

2. 照顧者要互相放個假


就像長照服務提供喘息照護一樣,照顧者也要輪流放空
腦袋要空閒時才能思考事情,照顧會更有品質
才不會整天被雜事追著跑,自我評價越來越低
甚至覺得一事無成,那情緒就很容易爆發
所以還是要維持一些自己的興趣和活動

3. 不要漫無目的的讚美,而是要定義行為


生活中常常都會聽到照顧者不斷的稱讚小朋友,
「你好棒、超強、第一名...」
當稱讚變得廉價,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應該是針對言行舉止,確切地表達出是哪兒做對了很好,
例如:最近妹妹想睡的時候,姊姊都會去親親她拍拍她,
就可以跟她說,這樣很好唷,你現在會「照顧」妹妹了

妹妹喜歡玩姊姊的大象玩偶,不過一開始姊姊都會搶回去,
這時和姊姊說:
爸爸知道這是你的大象,如果你現在不需要玩,
可以讓妹妹玩一下嗎?
她想了一想說好,馬上給她一個正面的回饋,
這樣很棒喔,YUKI現在學會「分享」了 (再慢慢向她解釋定義)

小朋友對於新習得的技能,一定會樂得不停練習
而不要在她心不甘情不願的時候強迫她做,
例如:丫你現在那麼大了,還玩什麼大象玩偶...搶過來給妹妹
她只會更害怕本來是自己的東西,一點一點被分掉

4. 小朋友做錯事時,避免無謂的漫罵

在門診常常聽到父母看到小朋友哭鬧就開始罵!
之前在家裡不是都練習過了嗎?你不是有看巧虎看醫生?
再哭下去爸爸媽就不要你了,你就留在這兒陪醫生阿伯!
(當然父母都想要孩子在外人面前表現得落落大方,
不過這樣的罵法,只是減低父母心中覺得丟臉的感覺,
對親子關係是大扣分的!)

當兩方有任何一方爆走時,都是聽不進人話的
當現場無法安撫下來時,就回家再用一些玩偶來扮家家酒
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來達到重現案發現場
再和孩子討論是不是有其他的解決方法

聽到照護者說不要自己了,一開始可能還會害怕
而說久了,就會覺得我們親子的關係也不過如此
到後來就覺得無所謂了,反正我就繼續壞下去

5. 建立小朋友對自己負責的態度

條件交換,是照顧小朋友時常犯的一項大忌
「你乖乖刷牙,等一下就可以玩玩具了」
「你好好吃飯,等一下可以看一集巧虎」
「你考100分,我們就去買台iPad」

當小孩的快樂和幸福感是建立在外在的事物中,
這危險的平衡總有一天會崩解!

「我要先玩玩具,不然我不刷牙!」
「我可以邊看巧虎邊吃飯嗎?」
「上次拿了iPad,這次可以買MacBook Pro嗎?」

最理想的就是讓他了解這個行為背後的好處,
「不刷牙就和前面進去的那個弟弟一樣,蛀牙痛痛」
「不吃飯肚子會餓餓,等等玩遊戲要一直休息耶!」

<< 結論 >>

看很多書之後,才發現很多技巧好像很簡單
但是實際操作下去,要多幾次才得心應手
而且,很多大人也不一定做得到!像學習這塊...

好像到了醫院後,才覺得念書有趣,
之前都是被考試追著跑,
而當國考過了,家專過了...還念書嗎?

念得比以前還多,還廣...因為是從心裡愛上看書
嘮叨了那麼長一段,希望對大家有些幫助

2016年7月22日 星期五

培養會思考的小孩

其實大家都是在當了父母之後才開始學習怎麼當個好父母,
我們家老大在生了妹妹之後,有時也有些出乎我們意料的行為,
撕書、突然間的爆哭、亂丟東西等等;

中間也有偷偷consult過兒童心智科的學姊,自己也有找些書來看,
發現這本「培養會思考的小孩
提出的觀點(Interpersonal Cognitive Problem Solving)的確可以試試,
雖然GOOGLE了一下,這個理論基礎早在1979年就有人提出還發了論文,
不過好用的招式應該歷久彌新。

ICPS技巧:(其實有點像家醫科教科書裡的Let's Hear模式)

  1. 認知自己與他人的感覺。
  2. 知道及感覺到人際問題。
  3. 產生替代的解決方案來解決問題。
  4. 了解意義與後果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能夠透思考歷程來解決問題。
  5. 瞭解他人行為的意圖及結果。
  6. 瞭解個人行為與感覺間的交互影響、以及他人的行為與感覺間的交互影響。
理論說起來簡單,實際要做起來,書中也提供了按步就班的方式:
  • 增加孩子的詞彙量,讓他們能夠表達心中的感受
  • 透過遊戲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孩子體認到每個角色的情緒變化
  • 遇到事情時,不要第一時間就想幫孩子解決問題,而應該了解當下的狀況
  • 試著讓孩子各自表達他們的感受,並討論是不是有解決的方法
  • 如果場面很混亂,回家之後,也可以用玩偶角色扮演,想想是不是有其他的解答
  • 最後,提供孩子們,他們想出來的方法,可能對方會有什麼反應及結果
我覺得最難的就是要克制住自己想幫孩子解決問題的那個衝動!
可能父母一出手,事情就在三分鐘畫下句點,
在那兒討論或角色扮演,沒有個十幾二十分鐘,不太可能搞定。
然而,孩子自己解決一件事的成就感,這是沒辦法取代的...
就像他們第一次自己吃飯、第一次不用穿尿布一樣

畢竟,父母不可能陪他們一輩子,過度自以為是的保護,
只是讓他們更晚成熟而已。
而當他們在進入學校後,在社會化的過程中,
如果只是用不恰當的行為來表現自己的情緒,
更容易會被團體所邊緣化或是貼上標籤。

最後,我們的美意反而成為他們成長的阻力,
這一定不是大家所樂見的...
所以,試試看吧,我覺得真的是不錯的技巧。

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更快樂


這本書已經紅了好一陣子了,網路上也很多書摘在討論,
來分享我自己的一些心得

大家都希望生活過得快樂,但是怎樣才是真正快樂呢?
從小到大的教育中,常常都是叫我們先苦後甘,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但是真的如此嗎?

就像爬山一般,當你只關注著要登上頂峰,就可以把前面登山的辛苦一掃而空;
然而,你永遠不知道人生中每個山頂的景色如何...
有可能,登頂時,已經風雲變色,完全沒有展望;
也可能,這個山頭本來就是被植被包圍的鳥山頭!
那你之前所受的苦,值得嗎?

書中提出了這樣一個圖形 (我用自己的話稍微改寫了一下)
週遭的朋友,很多都是先苦後樂型的,希望現在付出的苦痛,能換來未來的美好
當然也有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對未來的事就不想了,反正哪天就世界末日了
一些憂鬱的人,可能就對現在及未來的生活都不抱希望,活在痛苦的迴圈中

而一直快樂下去,當然就是我們所追求的



但是,要怎麼做呢?

快樂的反面,是不快樂嗎?
快樂的反面,是無感...

為什麼小BABY,可以玩著家中的遙控器或是爸爸的皮包,就很開心
因為他們不斷在探索這個世界,對每樣東西都抱著好奇且珍貴
當我們把這個開關關掉時,生活就變得一成不變,只能冀望未來的救贖
其實,有很多值得我們感謝和珍惜的,就在我們的習以為常中!

一旦我們可以享受當下,更可以成就自己未來的快樂,
就無處不快樂了。
 

2016年5月14日 星期六

鵝公髻山 ~ 山上人家來回

自從小女兒出生之後,好一陣子沒爬山了
這次剛好應之前駐診過的公司之約,隨行照護人員的健康
一路上又認識了不少人,真的是賺健康又拓人脈呀

本次行程的主角是鵝公髻山,為小百岳之一
位在新竹附近的小百岳共有七座:
石牛山、十八尖山、飛鳳山、李崠山、獅頭山、五指山、鵝公髻山

鵝公髻山,海拔1579公尺,位於新竹五峰鄉與苗栗南庄鄉的交界
因山的外貌似公鵝頭上的肉冠,因而得名。

這片山區的原住民主要為賽夏族人,稱這座山為「那義哮」(ngangihaw)
是指高山的意思,這座山也是賽夏族人心目中的聖山。

登鵝公髻山,可選擇南庄或五峰進入
  1. 南庄(東河)的路線海拔落差較大,屬於健腳級的行程。 
  2. 五峰則有三個登山口可供選擇
  • 「山上人家」休閒農場位於海拔1200公尺的山上, 從這裡起登,海拔落差最小,最省體力。〈但是要收門票200元,可抵消費〉
  • 另外兩個登山口,位於鵝公髻山的東北側山腰的大隘社,海拔約在860公尺(第一登山口) 至880公尺(第二登山口)之間,是一般山友常走的路線。
地圖可以參考藍天隊的手繪圖本

本次行程由山上人家來回,以下為簡單的行程記錄:
0910 車行抵山上人家
0919 森林咖啡座登山口,看古地圖,認識環境
0933 登山口熱身
0944 起登
1028 杉木林小休,生態解說 (華八仙)
1031 步道旁發現完整山羌頭
1041 杉木林結束,進雜木林,大休吃水果
1111 大型倒木
1121 進箭竹林
1145 拉繩區
1150 登頂,鵝公髻山,大休,泡茶拍登頂照
1213 天空飄雨,開始下山
1225 拉繩區結束 (雨勢漸大)
1253 大型倒木
(中間雨勢過大,沒有拍照,所以沒有時間可參考)
1412 山上人家登山口,換衣服,用餐

本次沒有使用GPS做記錄,拿幾年前的航跡圖出來用

最後,就是看相片時間啦!
讓我來看圖說故事,回憶一下這段行程

早上剛到山上人家時,幾乎沒有遊客,超舒服的

一旁還有茶園區

森林咖啡座

伍元老師的古地圖講解

軒軒的熱身操

上山前一定要來的大合照

杉木林區

大雄老師發現山羌頭


水果大餐

箭竹林區 ~ 開始游箭竹海啦!

登頂 ~ 鵝公髻山

拉繩區陡下 (大雨也一直下)

大型倒木 (地上十分泥濘)

吃飽飯神清氣爽

最後,謝謝活動中大家的努力,
不論是主辦米亞桑的嚮導群,或是在山下幫忙點餐的人員,讓整個行程都很順利

當然,最辛苦的就是靠著自己雙腳登頂的伙伴們了!
這幾天的午後雷陣雨,已經讓地面溼滑,低窪處積水,
下山時的大雨,更使得過箭竹像在游泳,全身沒一處是乾的,
而我從一路壓隊,到接回林道後跑到前面看狀況,大家的腳步還是很穩健,
讓我這個隨隊醫師沒有用武之地,真的很謝謝大家。

不過,溼滑的下山路徑,應該會讓平常沒運動的人痠個兩三天吧?
大家要記得按摩、放鬆、抬高喔
期待很快可以和大家在山上相見。